<var id="ikmqf"></var>
  • <code id="ikmqf"><em id="ikmqf"><track id="ikmqf"></track></em></code>

    <object id="ikmqf"><option id="ikmqf"><mark id="ikmqf"></mark></option></object>
  • 玉田年俗:過會

    2021-03-05 16:17:56  作者:張學強  來源:網信玉田  [打印]  瀏覽次數:0   我要評論(0)

    “過會”表演。張志敏 攝

    我的家鄉屬于冀東平原,又被稱作京東,比如鴉鴻橋大集就有“京東第一集”的美譽;名剎凈覺寺,則被稱為“京東第一寺”!斑^會”是京東一帶過年時的年俗活動之一。

    鞭炮放了,年夜飯吃了,新衣服已經穿在身上了。這個時候便開始盼著“過會”。我們這兒的習俗大致是初一拜新年,初二回娘家看望岳父岳母,這些禮數不能馬虎,所以像“過會”這樣的娛樂活動,是初三以后的事。但實際上一進臘月,村里的年輕人就操持“過會”的事了。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,湊到一塊,置辦樂器、行頭,分派角色,聯絡贊助,進行彩排,忙得不亦樂乎。在過去,哪個村子辦會,全村人都會感到榮耀。能組織一撥人并不容易,無論是地秧歌、耍龍燈還是踩高蹺、小車兒會,沒有十幾個人玩不轉。這里面看似簡單,但門道很多。

    開始“過會”前,“大操兒”(組織者)會提前一天通知到各家。哪家有意迎會,要提前把門前的街道和院子清掃干凈,在門樓上掛上鞭炮,隊伍來了,鞭炮響起,表演開始。聽聞哪村“過會”,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也會趕來觀看,從這家追到那家,將表演隊伍圍得水泄不通。淘氣的孩子會爬上樹,登上墻頭觀看。門口街道和院子分別表演一場,如果家里有德高望重的老人,還有人專門進到堂屋,給老人表演。

    “過會”表演。張志敏 攝

    先說秧歌。秧歌也叫地秧歌、大秧歌,是以舞蹈見長的表現形式,其核心在一個“扭”字。表演者前進兩步,后退一步,扭動身體;或者借助扇子、綢絹的擺動,帶動身體左右扭動。扭秧歌者妝扮成小生、花旦、小丑、媒婆等角色,隨著鼓點或慢或快舞動。慢與快的節奏常常取決于觀眾,觀眾越叫好,扭得越歡。這里面的“丑兒”,只是插科打諢,參與表演不多,但角色卻十分重要。他負責收取演出費。演出費多少隨意——本來也不是主要目的,在八十年代末期,一般就是十元、二十元樣子。但丑兒想把錢要來并不容易,迎會者常應觀眾要求將錢舉過頭頂,或者綁在竹竿上挑著。丑兒作揖、打拱,擺出滑稽姿態,蹦著,跳著,才會抓到錢,引得觀者一片笑聲。有時候迎會人想讓演員扭得再熱烈些,也拿錢當由頭。于是秧歌隊拿出看家本領!靶∠眿D”和“后生”對舞,相互拋媚眼;“媒婆”將大煙袋掄得呼呼作響;“老先生”揮動文明棍,胡子不住抖動……鼓點聲越發急促,整個隊伍進入一種熱烈和亢奮的狀態,圍觀者不住喝彩,表演達到高潮。有時候秧歌隊伍也會加演一場,迎會者也毫不吝惜,增加籌碼。一輪秧歌扭下來,無論是扭會者、迎會者、觀會者都心滿意足,眾人簇擁隊伍向下一家行進。

    “過會”舞龍。張志敏 攝

    在各種表演中,我最喜歡耍龍燈。龍燈不是一般村子能夠辦的。通常一個鄉鎮有一支龍燈隊就不錯了。小時候,我所在的彩亭橋鎮河東村就有一支。印象中這是一條由九人執掌的龍,這九人清一色是壯小伙。還有一人執竿,竿頭附有寶珠,負責引領,通常由富有經驗的中、老年人執掌。另有鼓手、鈸手二三人。耍龍燈的場子要大,執龍珠者先打場子,讓觀眾退到一定的邊界。然后鼓手準備,鼓聲一響,巨龍飛舞。耍龍燈,重在一個“!弊,執龍珠者是整個隊伍的靈魂,龍的動作,全靠龍珠帶動。龍珠忽上忽下,龍也忽上忽下;龍珠左右擺動,龍也左右擺動;龍珠轉圈游走,龍也轉圈游走。忽而龍珠從龍身下穿過(穿花),龍頭也迅速鉆過;忽而龍珠從龍身上越過,龍頭隨著龍珠盤旋。巨龍或直沖云天,或俯沖入海,或蜿蜒騰挪,煞是好看。伴隨或緩或疾鼓點,耍龍人步伐輕快矯健,神情從容不迫。一場舞下來,小伙子們往往出一身汗,但舞得暢快,觀眾看得盡興。

    踩高蹺是最具驚險的表演。高蹺有短蹺、長蹺之分,短的三十厘米左右,長的可達1米。踩高蹺,需要技術與膽量,練習中扭了腳,摔了跟頭是常有的事,但一經掌握就想去挑戰更高的長度。我們村和鄰村組過一支高蹺隊,只兩年就由短蹺變成了高蹺。踩高蹺者,化妝成各種人物,有俊朗的公子、俏麗的媳婦、手執笏板的官員、手拿拂塵的尼姑……更有的推陳出新,扮成西天取經的師徒四人。最好看的是孫猴子,一邊行進,一邊舞動金箍棒,有時還要收起一條腿,手搭涼棚,抓耳撓腮。豬八戒則舔著肚子,時常停下來,去招惹一下觀眾中的大姑娘小媳婦,引人哄笑。還有一只高蹺隊扮成《八仙過!防锏陌宋幌扇。我們會通過服飾判斷那個拿拐杖、背葫蘆的是鐵拐李,那個搖蒲扇的是漢鐘離,那個白胡子拿竹筒(漁鼓)的是張果老,那個持荷花的自然是何仙姑……當時《西游記》和《八仙過!氛裏岵,表演也算應了景。為了博得彩頭,有些表演者還會突然假裝倒地,然后又猛地起身,引觀眾一片驚呼。

    “過會”表演。張志敏 攝

    除上述節目外,常見的還有“小車會”,“毛驢會”等!靶≤嚂贝蟾攀乔懊嬉粋丫鬟模樣的人拉車,車里面是一個年輕女子,后面是一個白胡須的老漢推車。有的“小車會”還會有媒婆和算命先生的人物形象。小時候只顧看熱鬧,并不關心人物身份,后來查資料說“小車會”有天津和京東之別。天津的表演,源于《施公案》中人物;京東的則源于宋朝,又稱“太平車”。我們這里地處唐山、北京、天津三角地帶,大概兩者都有吧。無論是“小車會”還是“毛驢會”,最有趣的是人物模仿坐車、騎驢的形態與動作,可以說惟妙惟肖,生動有趣。至于耍燈幡,更近于雜技。從小到大只看過兩次耍燈幡。一次是小時候在家鄉玉田縣城,一次是長大后在北京地壇的廟會。雖然后者更為精彩,但小時候那一次印象更為深刻。

   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鄉村的娛樂活動還很匱乏!斑^會”就成為鄉人最樂意從事、最為向往的娛樂活動。在“過會”中,人們放松了身心,趕走了一年的疲憊,憧憬著新一年的生活!斑^會”更是一種文化。在這些表演中,展現了鄉人對豐收的祈望,強化了社會的道德禮序,也悄無聲息地將民族文化的因子根植于心。

    (作者:張學強,河北省玉田縣第一中學)

    “過會”表演。張志敏 攝

    評論加載中。。。
    • 驗證碼:

    >> 相關文章

      久久久久精品免费毛片
      <var id="ikmqf"></var>
    • <code id="ikmqf"><em id="ikmqf"><track id="ikmqf"></track></em></code>

      <object id="ikmqf"><option id="ikmqf"><mark id="ikmqf"></mark></option></object>